消失在历史长河的陈岗村
不经意间,听到一个文史爱好者说起,他老家村北的一处岗地,原来是一个村庄,每逢下雨或耕地,不时有碎砖残瓦显露田间沟沿,关于村庄的消亡,乡间有一个凄美悲壮的传说。
出于爱好和探究的心理驱使,择日和文友三人一起探视旧址,走访附近村庄的老人,意图在只言片语和蛛丝马迹中,窥见陈岗村的兴衰过往,捞取历史长河中散落在乡野民间的佚人轶事。
文友说的陈岗旧址,位于舞阳县城北约32公里、侯集镇西莲花村北约一公里的十字路口西北角。旧址前临一条东西道路,旧时为东去漯河西到柏宁岗的主要干道;东临的南北道路是连接舞阳去襄县的故道,现为田间生产路,南接西莲花,北通襄县来坡村。
站在古今行人的十字路口,西北角的陈岗遗址,如今已是西莲花村民的蔬菜种植基地。初冬的大葱,叶青颈白,长势茁壮,似乎汲取着前世村庄留存的丰富营养,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有过尘世繁华和人间烟火。从十字路口走东西道路西行约百米,路南为解放初期治理农田时人工开挖的一口坑塘,南北走向,面积大约四亩,蓄水灌溉两用,塘水清澈照人,位于陈岗旧址的西南角。旧址的西侧,一条浅浅的低洼水沟,干涸见底,自西南蜿蜒东北而去,在村庄遗址的西北通入襄县境内的河道。
不得不叹服陈岗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,居高临水,避灾趋利。立于旧址,放眼环顾,东南略高,三面低回,隆高成岗,势如龟背,陈岗的先民真是慧眼如炬,选择如此上佳的栖居之地。
在文友的指引提示下,我们在坑塘边、道路旁、水沟底,甚至大田地,随处可见零零星星散落着许多陈岗村遗留的断砖碎瓦。从捡拾的碎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,砖瓦上面均有匀称精美的线状纹饰。仔细查看断砖横面色如青石,质地细腻,恰如文房四宝中研墨用的青石砚台,当时我们就怀疑,是不是见到了制作砚台的原材料?不嫌其泥土裹身,视若珍宝,赶忙收藏起来,以待改天持物求教于方家。从烂瓦片上,很明显地看出比现代人烧制的瓦片厚实宽大,难以猜测陈岗族人当年盖房用的砖瓦是何朝代,来自何方。从这些残砖瓦当的规制、形状、数量和分布来看,完全可以断定这里确实有过一个村庄,不知何时何故,房屋圮毁殆尽,村庄烟消灭失。
那么历史上的陈岗为什么消失不见呢?我们在走访附近多位老人和好事者,从他们断断续续的口述中,收获大量碎片信息,经过多次筛选、理性分析,理清一个大致的脉络,似乎知道了陈岗村消失的缘由,而对于陈岗村消失的具体朝代及翔实细节,仍考究无据,只是一辈一辈口口相传而已。
据传,古时的陈岗村,全村姓陈,无一他姓。有一位后生天资聪慧,机敏善学,性淑德厚,科举高中,出仕声贤。由于正直能干,被朝廷器重,官职擢升监察御史,一时声名显赫,人称陈御史。陈御史在朝为官多年,刚正不阿,监察百官,弹劾纠错,难免不得罪权贵,惹得一帮贪官污吏恨不得除之而心快。
陈御史多年为官,陈岗老家自然是光耀门庭,御史大宅难免今非昔比,气度不凡,十里八乡,肯定是一个排场。陈岗的近亲族人也跟着沾光,羡煞邻村乡人。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,德高于人,人必非之。由于陈御史职责所为,一生清廉,为官正直,日积月累得罪朝中不少奸佞小人,最终被恶人陷害弹劾,屡次向皇帝媚献谗言,告发陈御史为官不廉,利用职权,聚钱敛财,在老家大兴私宅,僭越违制。皇帝闻听震怒,未经核实就下旨对陈御史斩首示众,株灭九族,焚毁宅院。灭顶之灾突降陈岗,陈姓族人杀的杀,逃的逃,烟火正盛的陈岗村一时间,房倒屋塌,一片废墟。少数侥幸逃出去的人们隐姓埋名,含愤忍辱地把自己的祖传“陈”姓隐匿,改为他姓。从此陈岗消失,陈姓不复。
当年陈御史被斩头后,来坡村人曾对陈岗逃避灾难的陈姓族人深表同情:“来吧!来吧!来来坡吧!”现在距离陈岗旧址北约一公里的襄县来坡村,就有许多“来”姓是陈岗陈姓后人,他们把陈姓改为“来”姓后,祖祖辈辈以“来”姓人生活在那里。也有一部分陈姓族人逃亡到陈岗周围附近的西莲花、东莲花、寨李等村隐居,改为段姓、李姓等生活至今。
冤案终有昭雪之时。陈御史的清正为人,自然有忠臣贤良为其呐喊鸣冤。朝廷查明真相后,深感惭愧,皇帝特地差人送来金子铸塑的金头重新厚葬陈御史。陈御史远嫁他乡侥幸存活的姑娘哭得死去活来:“爹呀爹!金头银头再也换不来我爹爹的肉头啊!”一桩历史冤案尘埃落定,可昔日烟火旺盛的陈岗已村废人空,四散的陈岗族人再也没有回到陈岗村。风吹雨打,陈岗村在岁月的更替中坠落舞台,永远消失在舞阳的历史长河中,只剩下残砖碎瓦在泥土中深藏那段悲惨的记忆,在风雨中诉说那个垂泪的传说!
陈御史究竟叫什么名字,哪个朝代的御史,均不得而知。查阅资料仅仅获知如下信息:县志记载,舞阳县早在明嘉靖之前已有县志,嘉靖年间知县张颖重修;清康熙二十年(公元1688年)、三十一年、四十九年三次修志;乾隆十年(公元1742年),知县丁永琪四修县志;道光十三年(公元1883年),知县王德瑛吸收前几次修志成果,五修县志,内容较为充实完备,后来的志书多参考此志。查阅历史沿革,侯集镇早年分属翟城保、果园保、莲花保,均无陈岗信息,看来村庄灭失更早。再查官职沿革,监察御史设置始于隋文帝开皇二年(公元582年),明清废御史台设都察院,虽有御史,却又不同。综合以上信息,故而推测,陈御史为官当在明朝之前,或者更早,因此现有明清县志均无陈岗村等有关村庄、人物、事件的记述,也无从考证查实。作为疑问和线索,只能留待后者继续考究!
只可叹,一位忠于职守、刚直不阿的清廉御史,却身遭不幸,祸及乡人,真是生不逢时啊。令人悲戚敬重,发思深省!
嗟乎!陈岗。
难怪地灵人杰,贤人辈出,村庄虽然偏僻,却有后人远在京城,官居要职。
难怪遗址残留的砖块瓦片形制厚大,隐约可见昔日御史家园的庄重威严。
难怪吸引附近村民,在大雨过后来探寻宝物,希望邂逅财富!
这些迷雾,源自一座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村庄,来自一个代代相传的古老传说!
期待着迷雾消散、浪沙淘尽、还原历史的那一天!
(侯集镇西莲花村民段石栓等人口述 张常保 李荣仙整理)
作者简介:
张常保: 任职舞阳县史志研究中心,系舞阳县作协会员。